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,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亚洲专区,日本体内she精高潮,四个人换着来免费观看第一季

火爆農化招商網
  • 會員注冊
  • QQ登錄
您目前所在位置:病蟲害防治 -> 小麥全蝕病 -> 小麥全蝕病有哪些表現?小麥全蝕病發生與防治!
小麥病害防治圖譜

小麥全蝕病有哪些表現?小麥全蝕病發生與防治!

發布時間:2024/5/15 9:43:54  瀏覽次數:3407次  文章來源:小麥全蝕病

小麥全蝕病,又稱為小麥立枯病或黑腳病,是由禾頂囊殼禾谷變種和禾頂囊殼小麥變種侵染所引起的、發生在小麥上的病害。其主要危害小麥地下部分的根部和莖基部1-2節處,并在小麥的整個生長發育期均可發生。

幼苗期:苗期染病后,初生根變為黑褐色,次生根上也出現許多病斑。發病輕時,基部葉片黃化,心葉內卷,植株矮小生長不良,類似干旱缺肥狀;嚴重時病斑連合在一起,使整個根系變黑死亡,且易從根莖部折斷。

分蘗期:分蘗期染病,地上部分并看不出癥狀。除非染病嚴重,可見麥苗矮化,基部出現黃葉,拔出用水沖洗根莖,呈灰黑色。

拔節期:拔節期染病,小麥病株返青緩慢,植株矮小稀疏,葉片自下而上變黃,尤其是發病中心突出。后期田間濕度大時,莖基1-2節葉鞘內側和莖稈基部表面,形成黑褐色菌絲層,呈“黑腳”狀。

抽穗灌漿期:抽穗后田間病株成簇或點片狀發生早枯白穗,病根變黑,易于拔起。在莖基部表面及葉鞘內布滿緊密交織的黑褐色菌絲層,呈“黑腳”狀,顏色加深呈黑膏藥狀,上密布黑褐色顆粒狀子囊殼。

小麥全蝕病的發生

小麥全蝕病在西北、華北春麥區發生普遍,北方冬麥區局部地區也有發生。土壤肥力、耕作制度以及耕作條件等都是影響小麥全蝕病發生的主要原因。病原為禾頂囊殼禾谷變種和禾頂囊殼小麥變種,屬子囊菌亞門真菌。在自然條件下不產生無性孢子,發育溫限為3-35℃,適宜溫度為19-24℃,致死溫度為52-54℃(溫熱)10分鐘。該菌寄主范圍較廣,能侵染10多種栽培或野生的禾本科植物。

小麥全蝕病的防治

小麥全蝕病的防控應以農業措施為基礎,充分利用生化防控手段,切實保護無病區,科學管控感病區擴展蔓延。具體防治措施如下:

選用抗病品種:在種植小麥時,應選用抗病性強的品種進行種植,降低病害發生的風險。

合理輪作:實行與非禾本科作物輪作,減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積累。

藥劑拌種:在播種前,使用藥劑對種子進行處理,如6%戊唑醇懸浮種衣劑或3%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等,以降低病原菌對小麥的侵染。

藥劑灌根:在小麥生長過程中,使用藥劑進行灌根處理,如15%三唑酮(粉銹寧)可濕性粉劑或12.5%全蝕凈等,以控制病害的發展。

適時收獲:在小麥蠟熟末期或完熟期及時收獲,避免小麥在田間過度成熟而加重病害的發生。

通過以上綜合防治措施的實施,可以有效控制小麥全蝕病的發生和傳播,確保小麥的產量和品質。

溫馨提醒: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,倡導誠信合作、互惠共贏!為保證您的利益,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,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,以免造成損失!

您留言,我回電!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!

提示:留言后企業會在24小時內與您聯系!

免責聲明
農資經銷商微信群
主站蜘蛛池模板: 潮州市| 当阳市| 巴彦淖尔市| 会泽县| 余庆县| 社会| 垦利县| 武乡县| 榕江县| 阳原县| 德庆县| 白水县| 额敏县| 榆树市| 郧西县| 田阳县| 千阳县| 沙田区| 新化县| 青川县| 大邑县| 通海县| 宜阳县| 洞口县| 贵港市| 乐至县| 东乡县| 集贤县| 丰镇市| 新巴尔虎右旗| 双江| 连云港市| 峡江县| 永春县| 宿迁市| 葵青区| 株洲县| 卫辉市| 西盟| 革吉县| 襄樊市|